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德艺双馨铸丰碑——追记全国著名画家孙大石先生

    信息发布者:冯592486608
    2017-06-15 13:16:05   转载

    “一生笔底风雷大石大师大气魄,百岁胸中天地爱国爱民爱高唐。”“丹青焕彩,学贯中西允意匠;德艺馨香,情注桑梓仰高风。”“书画之乡大师去,墨魂永存;齐鲁高唐承遗志,春秋繁露。”

      ……

      一首首深情的挽联抒发着无限的怀念,一束束白色的菊花表达着崇高的敬意。连日来,著名山水画家孙大石仙逝的消息震惊全国画坛。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网站上、孙大石美术馆里、乃至手机微信朋友圈里,“向孙老致敬”“孙老一路走好”等追悼的话语随处可见,大家纷纷用不同的方式缅怀这位画坛奇人,也共同回忆着孙老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和情注桑梓的仁善之举。

      从学徒到大师

      永不离身的速写簿

      9岁丧母,16岁到夏津县凤祥镀金局当学徒,18岁从军,孙大石青少年时的生活十分凄苦,但他对画画却是情有独钟。无论是在幽暗的加工厂房里,还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孙大石都随身携带着一本速写簿,只要一有时间,他便写写画画,痴醉于绘画的世界里。直至后来,在台湾高雄、台南美丽的风景区,在美国旧金山渔人码头,在荷兰梵·高美术馆,都留下了孙大石创作的身影。

      因为幼时家贫,孙大石只读过3年私塾。虽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学校教育,但是他却凭着绘画的天赋和超乎常人的勤奋,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为世人赞叹的成就。1967年,孙大石在日本冬季银座大和画廊首次举办个展,被日本著名评论家纸佐马誉为“中国水墨画的鬼才”。旅居美国的经历,使孙大石吸收了西洋画创作中的某些技法,他的作品遵守中国传统绘画精神而又有所超越。也正因为此,日本评论家田近宪三认为孙大石的作品是“中西绘画高度的合流”。

      “孙老念书很少,又无师承,但有幸得到过丰子恺先生的指点。”孙大石的入室弟子邱士杰说,“和丰子恺先生的几次会面,对孙老的影响很大。孙老常说,生活处处是艺术,人人可当艺术家。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因为艺术是生活的写照。”

      在孙大石美术馆的展厅里,有一幅木刻牌匾,上面所书的是晚年的孙大石对自己的评语:“我读了无字天书,上了社会大学,拜了造化为师,画了自我之画,白手起家乎?孤军奋战乎?”

      坚持文化自信

      孜孜不倦的寻“根”者

      “我是个中国画家,我的根在中国。”1982年7月,在和两个未成家的孩子告别后,孙大石和妻子毅然登上了飞往祖国的班机。

      孙大石在绘画创作的同时,十分重视绘画理论的研究。1959年,他在《论水墨画之创新》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吸收传统精神,不泥旧有形式”。1978年前后,身在美国的孙大石尝试用水墨和丙烯颜料在布上画水墨画,创作了《山居图》《夕阳无限好》等作品。布面水墨画与宣纸水墨画相比,视觉效果更加强烈,也更易于被西方艺术界所接受。在美国作画的经历,令孙大石对中国画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他认为,中国绘画哲理深邃,美学观点及艺术价值均高于西方。中国画成长在中国的土壤之上,如欲创作出有生命的传世之作,必须回到祖国。

      正是这种文化自信,让孙大石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论水墨画之创新》一文的结语中,孙大石写道:“今天我们最可怕的是失去民族自信。近百年来,我国因受列强的压迫,内忧外患,社会不安,因而经济科学都落后于西方,这是事实。但在绘画方面,我坚信外国的绝不比中国的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讲话中,对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的要求。孙老就是一直坚持文化自信的艺术家。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自信也是他孜孜以求的‘根’。”孙大石美术馆原馆长张志忠说。

      投身家乡教育事业

      心心相念的孙庄小学

      在高唐老百姓的心里,孙大石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位投身家乡教育事业的大善人。

      孙大石的老家在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孙庄村。1979年,孙大石首次回国探亲。当他看到破烂不堪的孙庄小学时,他的心情非常沉重。在孙庄村建一所比较好的希望小学,是他多年的愿望。他对此事看得很重,他在日记中不止一次提到孙庄小学。在1997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他写道:“然而年事已高,要那么多的钱又有何用,只有做些公益之事。孙庄小学还要修缮一下,那几位穷弟弟应救济一下。”12月12日的日记中记载:“如今人已经老了,钱多也没有用。明年孙庄小学还要加以改善,教室内要粉刷,校门要重建,要把孙庄小学弄得比其他村好才对。”1998年12月26日,身在美国的孙大石仍惦记着孙庄小学:“下月五号回国,回国之后把老家的希望小学修好,看到老家的孩子能上学也就够了。我自己没有受到教育,费多大劲,吃多大亏,下一代千万不能如此。”当年,他捐资25万元,在孙庄村修建了“孙大石希望小学”。

      孙大石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义举,为当地老百姓津津乐道:他把自己的全部家产、图书、文物、创作和收藏的绘画精品全部无偿捐给高唐县人民政府,他和高唐县政府在家乡合资修建了孙大石美术馆,捐资修建孙大石希望小学,为高唐一中、二中捐资设立永久奖学金……

      情牵海峡两岸

      书画高唐的奠基人

      “孙老为弘扬高唐书画艺术、打造“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品牌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他把高唐的书画资源充分挖掘出来,给高唐书画文化贴上了‘金字标签’。”高唐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萍说,“作为文化部侨联主席,孙老情牵海峡两岸,积极推动两岸书画艺术之间的交流,为繁荣两岸书画文化、促进两岸和平发展

      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孙大石努力推动的基础上,高唐书画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自2006年开始,高唐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书画艺术博览会。海峡两岸书画艺术交流论坛、“一脉同根”海峡两岸名家书画作品交流展、台湾知名画家邀请展、海峡两岸艺术研讨会、“盛世中华两岸情”百米书画长卷创作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拓展两岸书画界合作空间,促进高唐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009年,山东省台办批准在高唐建立鲁台书画艺术交流基地。2011年10月,鲁台书画艺术交流基地更名为海峡两岸书画艺术交流基地。2013年7月,李奇茂美术馆被文化部、国台办命名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是首批10家入选单位中唯一的一个县级基层单位。

      孙大石是聊城市乃至山东省书画界的标志性人物,他培育了一批书画生力军。在他的带动下,高唐出现了第一波书画创作的高潮,走出了一批中坚力量,他的10多个弟子遍布山东各地。孙大石美术馆是山东西部第一个个人美术馆,也是较早以个人名字命名、纳入政府管理的美术馆。孙大石将个人作品全部捐赠给高唐县人民政府。在其后,高唐先后有5个书画大家采取这种模式建立个人书画馆,这为高唐打造一个错落有致、风格各异的百家书画名家艺术馆群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文化体验、修学旅游的胜地。

      【采访后记】一整天的采访之后,又读了康征先生于2000年出版的《孙大石评传》一书,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的形象。上世纪末,我在高唐一中就读时,几次目睹过孙老的风采。但因为自己无缘书画艺术,所以对孙老了解不多。感谢记者这一职业,让我再一次踏入孙大石美术馆,并重新认识了这一画坛巨匠。该如何评价孙老的一生呢?我非常认同高唐书画界的一位朋友在缅怀孙老的文章中所说的一段话,现摘抄如下。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巨匠之所以成为巨匠,无论是“艺”,还是“德”,都需有令人敬仰钦佩的大境界。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岁月中,孙大石先生树起了三座不朽的丰碑:第一座是书画艺术的丰碑。他在中外画坛奋斗七十余载,赞誉无数,特别是他的布上水墨画,在中国国画界独树一帜,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推进了中国画的改革进程。第二座丰碑是两岸书画交流的丰碑。孙大石先生是高唐与台湾书画交流的奠基人,没有他打下的坚实基础,就没有如今高唐、台湾书画交流的繁荣胜景。第三座丰碑是爱国爱民爱高唐的丰碑。淡泊名利的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回乡,把自己的全部家产、图书、文物、创作和收藏的绘画精品都无偿捐给高唐县政府,捐资建设希望小学,捐资设立永久奖学金……用大爱义举回报着养育过自己的故土和人民,深深的赤子情怀、崇高的品德境界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